为进一步搭建文科学院老师们学术交流的平台,8月6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和盐城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协办的“2025年暑期文科学术沙龙第二阶段论坛”西伏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举办。校党委副书记薛浩出席并参加讨论。社科处副处长焦微玲致辞,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争光、副院长蔡慧,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正华、副书记倪璞、副院长吴斌,两个学院部分专业系主任、近三年引进博士以及专任教师代表,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等60多人参加论坛。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佘军教授以《当代美国文学研究漫谈:从温德尔•贝瑞的农耕文学创作谈起》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释了贝瑞笔下“土地伦理”与“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提出“农耕叙事”为破解现代性危机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方案。报告贯通文本细读与文化比较,引发与会教师热烈讨论。
在教师学术交流环节,董小燕副教授的《19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与中国晚清时期闺塾师女性自我意识的比较研究》以平行视角呈现两种文化语境中女性教育者的身份焦虑与主体突围;韩飞虎副教授的《西方哥特文学与中国志怪小说的生态意识互鉴研究》提出“恐惧美学”与“万物共生”理念可在跨文明层面实现互补;徐文雅博士的《当代英美戏剧的战争伦理叙事与跨文化反思》,以《安魂曲》《战马》等文本为例,探讨战争记忆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再编码;张巧珠博士的《〈牡丹亭〉的跨文明魅力及其在数字时代的经典转生》通过昆曲数字藏品、NFT舞台等创新实践,为传统经典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新路径。佘军教授和我校狄金森研究所所长薛玉秀教授对上述汇报逐一进行点评。两位专家认为,四位教师的研究兼具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方法上融通比较文学、生态批评、伦理批评与数字人文,充分展现了外国语学院学者的学术积淀与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外国语学院学者在史料夯实、理论深化等方面继续精进,在研究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力争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

